close

(2010/3/27 修正後記,描述展場中作品的分佈狀況)


壺屋燒 (沖繩縣)

以下為網路資料整理:

壺屋燒:

17世紀後半葉,琉球王國將美里的知花窯、首里的寶口窯與那霸的湧田窯等分散於各地的陶作坊集合起來(1),在今天的壺屋町建立了新中心。沖繩陶器可以分作兩大類,分別是「上燒」(Joyachi)(2)與「荒燒」(Arayachi)(3)。上燒是擁有特殊沖繩色彩的上釉陶器、而荒燒則不上釉(4)。不上釉的陶器又稱「南蠻燒」(Nanbanyaki),生產的作品相對來說較大,像是清酒瓶與水缸等。此外,也製作一種放在屋頂上的沖繩神話獅子(shiisa)(5)塑像,以及這個副熱帶島嶼所獨有的餐具。

 

讀谷燒:

續前,琉球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到了美軍轟炸,部分的市區也受到了毀損,而壺屋很幸運的受傷較小,因此在戰後的重建中能夠很快的再次投入生產,漸漸的壺屋成為了生產重鎮,但也因為窯區接近市中心,造成了環境汙染,所以部份的窯場被有計畫的移到了讀谷,與之前的壺屋燒作為區分就被稱為讀谷燒。

資料來源:

全国伝統的工芸品センター (也許之前的資料也是從這裡開始流出的,以後再說明)

日wiki


註:

1.琉球王國(1429~1879),由於地理關係自古就與中國、東南亞、日本進行貿易。文中所提的17世紀後半葉,自日wiki所記載,由於17世紀初被日本薩摩藩(島津家)所佔領,交易被受限制原本能用買的東西,可能買不到了,而原本可以賣的貨物,也不能賣了,所以開始積極的進行國內的產業昇級。自薩摩籓招集了朝鮮的陶工(1616),又從中國學習赤繪(釉料)(1670),然後再將上述的幾地區的窯場集中於壺屋(1682)

2.自大陸中國朝鮮傳來上釉陶器技術且融合當地元素運用當地材料。特別的地方是作品上的彩繪及釉雕,代表的作品是抱瓶(攜帶式的酒瓶)カラカラ(kara kara沖繩特有的酒壺)

3.自境外南蠻(指的應是越南)來一些陶器品技術,燒出來的陶器品就被稱呼為南蠻燒,這類陶器品不上釉料,燒製溫度溫度在攝氏1000度。最早拿來盛裝水酒、現在則是拿來做為食器及shiisa

4.台灣就叫做素燒了。(相信不是只有台灣這樣用)

5.Shiisa事實上不一定是在屋頂,有時候陸上牆上、門邊、柱子上都會有,相傳是中國地區傳入的,某方面來說類似石獅或是金門的風獅爺。

來看shiisa吧


 

後記:

展場中共一件飯碗、二件盤、 shiisa一對、抱瓶兩件及カラカラ兩件,其中一件カラカ ラ為讀谷燒,其餘都是壺屋燒。

壺屋燒被散置三個區塊,中正門口放了三件作品碗盤,還有跟這三件對望的抱瓶一件。其他的作品則是在中間高處的shiisa,還有後面的讀谷燒カラカラ。通常這類的作品沒有觀察到主要的特色時,一般民眾也很容易忽略,就因為其歷史技術上來看,有部分的技法是跟台灣中國系統的相似,所以這作品輕輕一撇之下,很難發現跟台灣(或說中國)的器具上有什麼很大的差別。建議以花樣、顏色、器型的觀察切入引導。花樣之中有魚型的彩繪及釉雕,而壺屋燒上燒的作品顏色上較其他作品來的鮮豔許多。而抱瓶單面彎曲的特徵外觀特殊,可以用形隨機能的方式來介紹。Shiisa(荒 燒)、カラカラ(karakara)則在此間展場中間及偏後方的位置可以一並介紹。鯛 魚燒是在房間的門口。(特誤)

聽說...不是聽說..是事實...展場中有錯字...所以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d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